2月17日,据央视新闻报道,2月16日晚,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、西华师范大学教授、被誉为“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”的胡锦矗(chù)病逝,享年94岁。
他牵头开展了
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
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“胡氏方法”
建立了世界上首个
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
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
因此,他也成为大家心目中
保护国宝的“国宝”
根据咬节长度确定大熊猫年龄
他独创“胡氏方法”沿用至今
1929年3月24日
胡锦矗出生于四川开江
45岁时
作为四川知名野生动物专家
他受命进入卧龙
组建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
牵头开展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
当时,他们的任务之一
就是要搞清楚野生大熊猫的数量
△胡锦矗(左)在野外工作
双脚踩在山林间的泥土上
眼前却难觅大熊猫的踪影
所见最多的是它们的粪便
胡锦矗尝试通过记录粪便位置
测量粪便中竹秆的咬节长度
来还原大熊猫的生存状态
“不同年龄的大熊猫
嘴的大小、牙的距离不同
咬节的长短就不同”
△胡锦矗(右)对野外捡到的大熊猫粪便进行称重
用“咬节长度”标记熊猫的年龄
再结合其他观察
记录标注大熊猫的生态习性
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“胡氏方法”
四年时间,川、陕、甘的2459只大熊猫
特别是四川省的1915只大熊猫
就被胡锦矗和同事们这样“找”到了
他建立“五一棚”
在野外观察、记录大熊猫
1978年,胡锦矗在卧龙建立了
世界上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
取名“五一棚”
之所以叫“五一棚”,是因为刚设站时
胡锦矗和同事只能住在简陋的窝棚里
从窝棚到最近的水源地
共有51个台阶
此后,以“五一棚”为原点
胡锦矗和大伙开辟了7个观察点(线)
每天巡线一次
记录、分析、归纳大熊猫的生活习性
△胡锦矗(中)与同事建起“五一棚”
基于胡锦矗科研团队的调查情况
国务院批准了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
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
同时批准建立唐家河等
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大熊猫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拯救
坚持授课到84岁
一生的骄傲是培养了大批学生
胡锦矗自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
评论列表 (0条)